以文物说:瀼渡电厂
在长江支流瀼渡河上,有一座隐匿于山涧密林中的水电站,当地人称为“瀼渡电厂”。它始建于1940年,是三峡地区现存建设年代最早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水电事业的开拓者张光斗先生留美归国后主持设计的第一件水电作品。2019年10月,瀼渡电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默默运行了80年的水电站,突然成为了备受瞩目的“国宝”。
历史需要铭记,每一座建筑刻有时代的烙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西南、西北成为抗战的后方根据地。为了保障后方工业发展所需电力供应,1938年国民政府开始筹划利用四川丰富的水力资源发展水电,拉开了三峡地区水电建设的序幕。
万州作为重庆的东大门,扼守长江通往西南内陆的咽喉,成为抗战内迁重要的战略物资集散地。随着沦陷区人员、工商企业、学校、医院等大量迁入,万州的用电需求激增。在1938年前,万州仅有火电机组3台,总装机容量280千瓦,不仅设备陈旧,而且发电量小。1939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对万州境内的长江支流瀼渡河和磨刀溪进行调查后,决定设计建设瀼渡河仙女洞发电所和鲸鱼口发电所。1940年5月,瀼渡河水力发电工程处成立,留美归国的张光斗被任命为工程处主任,主持电厂设计工作。同年7月和8月,鲸鱼口电站、仙女洞电站相继动工,1944年8月正式开始发电。作为完全由中国人自主勘察、规划、设计、建设的早期梯级开发的水电项目之一,瀼渡电厂选址科学,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宜于隐蔽,主要建筑材料大多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节省了建设成本。
建成后的瀼渡电厂分为仙女洞厂区、鲸鱼口厂区、办公楼三大部分,分别由仙女洞发电厂房、鲸鱼口发电厂房及两者相对应的拦河坝、拦河启闭设备、引水设施、机组尾水设施等组成,总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解放后,瀼渡电厂虽然历经数次扩建和灾后翻修,但文物本体和整体布局始终保持了建成之初的原貌,而且从未中断发电,这在国内水电站中极为少见。
瀼渡电厂在艰苦的抗战期间建成,为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持,彰显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抗战到底的决心。同时,它的文物本体及建厂档案资料保存完整,真实记录了电厂规划、建设的相关情形,为长江流域水电开发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是名副其实的三峡库区水电“活化石”。历经80年风雨洗礼、时光沉淀,瀼渡电厂依旧保持着如初的活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抹时代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