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物说:战国青铜虎纹戈

发布时间:2022-11-25 浏览次数:

在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万州历史文化展厅,一件造型精美、纹饰清晰的青铜兵器,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它,就是国家一级文物战国虎纹青铜戈。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是古代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两件头等大事。青铜礼器作为“祀”的代表,是祭祀天地用的重器,也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而关乎国家生存兴衰的“戎”事,其主要的物化表现形式就是青铜兵器。

1979年,在万县地区丝厂附近工地出土了一件形制和纹饰都很特别的青铜戈。戈长18.4厘米,长条形直援,援末近阑处向上下扩展呈双翼状,上下端各有一穿,援后部一穿向上隆起,一只虎围绕于穿外,虎身细长,口吐长舌,后躯绕穿而上卷至戈翼,长方形内(读音同“纳”),内上有一菱形穿。

戈,是古代战争中最常用的长兵器之一,多在战车上使用。作为制式兵器,它的形制特殊,由戈头、柲(木柄)、冒和鐏四部分组成。我们通常所见的戈仅为戈头。这件戈共四穿,绳索可以很牢固地将头部与柲缠绕,柲的上端用戈冒套住加固,底部装上戈,便于插入地面。戈头援部前锋较尖锐,两侧刃部锋利,适于啄击、推杵、勾杀敌人。

这件青铜戈至今刃部锃亮,非常锋利,更为奇特的是器表装饰了一只深浮雕的老虎纹。青铜戈上怎么会铸有“虎”纹呢?难道是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陆续在我国西南地区出土的一些青铜兵器、乐器、印章等上面发现了一些神秘的图案或者符号。专家们经过研究,发现这些图案或符号与古老的巴族有关。巴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活动在今重庆、四川、云南、贵州以及鄂西、陕南一带。《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古代的巴人认为,他们的首领廪君死后,魂魄化成白虎继续守护着他的族人,为人们驱邪除恶,所以巴人为了纪念廪君,就把白虎当成了部落图腾。 青铜兵器上铸造威猛的虎纹,正是巴人崇拜白虎的具体体现。在与敌人近距离格斗的时候,张开大口的猛虎,不仅威慑敌人,还赋予战士们力量与勇气,激励着巴人子孙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风起云涌的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接受西周王室分封而建立的巴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上迅速壮大,一度与楚国结成政治军事联盟。后来,巴楚反目,数相攻伐。战国中期以后,在楚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巴国不断迁徙,逐渐偏居于川东一隅,国力渐弱。公元前316年,巴国被秦国所灭。

今天,每每凝视这件虎纹青铜戈,恍若置身于2000多年前的戈光剑影中,仿佛回到了那个血雨腥风、战乱频繁的战国时代。这件战国虎纹青铜戈,成为巴人骁勇善战民族品性的最有力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