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移民
三峡工程迄今是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库区淹没面积之大,移民数量之多,均列世界之最。移民工程又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1985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峡库区移民试点。1993年,随着三峡工程开始施工准备,移民工程进入正式实施阶段。移民安置按照三峡工程建设分期蓄水方案分为四期进行:
一期移民工程(1993-1996年,库区汛期水位至90米);
二期移民工程(1997-2002年,三峡水库蓄水至围堰发电通航水位135米);
三期移民工程(2003-2006年,三峡水库蓄水至初期运行水位156米);
四期移民工程(2007-2009年,三峡水库蓄水至正常蓄水位175米)。
至四期移民工程结束,总搬迁人口达129.64万人(加上坝区搬迁人口1.36万人,三峡工程搬迁总人口131万人)。
为探索解决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安置的新路子,1985-1992年在库区连续进行了八年的开发性移民试点工作,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开发性移民方针,成为确保三峡水库移民顺利进展的保证。图为1989年,国务院在宜昌桃花岭饭店召开三峡库区移民试点工作会议。
移民安置规划直接关系到移民能否搬得出、安得下、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直接影响到工程效益的发挥、区域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实物指标调查和编制规划两个阶段。规划报告从1992年开始编制,到1998年最终完成。
就近后靠安置是三峡库区农村移民搬迁安置的主要方式,占规划安置人口的近65%。图为巫山县移民从江边搬往后靠安置点。
按照以土为本、就近后靠的安置原则,通过开荒建园、低产地改造和土地调整,使移民的基本生产条件得到恢复和改善。图为巫溪县头滩子坡移民安置坡改梯工程。
奉节县安坪乡大堡三社作为首批三峡移民安置试点,通过就近后靠开荒改土100多亩,建成脐橙果园105亩,建房7830 平方米,实现了“门前一条江,江边一条路,路边一排房,房后一片园”的移民新格局。
外迁安置是指农村移民离开三峡库区,出县、出省(市)进行异地安置的方式。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外迁11个省(市)共19.62万人(含重庆市、湖北省内异地安置)。
移民外迁前在老家门前的合影
2004年7月19日,重庆市万州区燕山乡移民乘轮船外迁。
走出三峡天地宽
云阳县南溪镇移民徐继波,捧着家乡的黄桷树扎根上海,被誉为“三峡外迁移民第一人”。
2004年7月20日,万州区燕山乡移民挥泪告别亲人。
2004年8月24日,万州区新田镇送别移民。
背着老母亲外迁
2000年8月13日,云阳县南溪镇的余胜清在登上外迁轮船前百感交集,深情回眸故乡。
眼看朝夕相处的移民远去,悲伤情绪感染着送别的人群。在移民外迁的日子里,每一个码头、车站都会看到这动人的场景。
2001年8月,重庆市奉节县平皋区、朱衣区外迁移民在福州火车站受到热烈欢迎。
上海市欢迎三峡移民
安置地移民干部为移民准备好了热腾腾的饭菜,移民感动得热泪盈眶
安置地干部将新房钥匙交给移民
四川南充高坪区北斗镇干部为移民准备好了日常生活用品
抵达新家,打个电话给老家的亲人报平安。
入住新家第一顿饭
云阳县莲花乡三峡移民项玉辉搬迁安置到垫江县高安镇福安村后,不等不靠,办起了年产值50万元的“重庆市创辉畜禽养殖有限公司,成为三峡移民致富方面的领头雁。
重庆市云阳县三峡外迁移民覃健民搬迁到江苏东台市后建起了蔬菜大棚,靠勤劳走上致富路。
云阳县养鹿乡移民陈顺利搬迁到垫江县普顺镇后,开办养猪场,带领村民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