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川汇流——万州历史文化陈列》中文解说词
欢迎大家参观万川汇流——万州历史文化陈列展览。本展览以时代发展为序,系统地展示了万州自旧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序厅里展示的是万州古八景之一的石琴响雪。在原万州竺溪河,有一块天然巨石横跨东西,因此被称为天生桥,因桥远看形似古琴,其内侧河水从高处流下,声音轻脆,溅起如雪花般银色水花,故称“石琴响雪”。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该景点已经淹没于江中。
我们的展览从迈向文明开始。万州有人类活动的历史非常久远,在前三峡文物保护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7、8千年前的大周渣子门,新乡复兴场等旧石器时代遗址,从此勤苦勇敢的万州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伴随着江水的激荡和山风的呼啸,他们逐步迈向了文明。
新石器时代遗址更是遍布峡江两岸,眼前我们复原了距今3000年左右的苏和坪遗址,通过展示可以看到,他们的房屋从山中洞穴迁移到江边台地,农耕生活更为丰富,可以捕鱼、打猎和采集、耕种等。展柜中陈列的是:从旧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人类制造、使用过的石器工具,可以看出它们由大变小,由粗变精,制作越来越精细、成熟。
这里陈列的是商周时期出土的小平底罐、尖底杯、高炳豆等器物,可以看出,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长江中游及中原地区的文化已深深地影响了峡江地区的古代文化。
接下来,介绍展览的第二部分:巴风楚雨
战国时期,巴楚两国比邻而居,军事上相互攻伐,而经济和民间又交往频繁。万州因其地处巴楚交融之地,自然浸润在巴风楚雨的氛围之中。
万州为古代巴人的聚居地,传说巴人起源于武落钟离山,以刚勇尚武著称。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件“虎钮錞于”来了解巴文化。
錞于是中国古代军中用于号令的打击乐器,“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其中的“金”就是指錞于。錞于在中国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地区都有发现,其中以古代巴人故地最为集中,是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铜乐器。这件虎钮錞于是1989年7月在万州甘宁水库泄洪洞口被村民发现的,因其器型巨大、音质优美,被冠以錞于王的美誉。盘面中心立一圆雕老虎,顶盘上有5个阴刻的纹饰图案,则记录了两千多年前的巴人生活,被称为“巴蜀图语”。船和羽人的纹饰,反映了巴人原始的交通出行方式;鸟纹、鱼纹、手心纹等,则代表了巴人传统的渔猎经济模式,那时人们主要依靠捕鱼、狩猎、采集为生。这些图案的组合,体现了远古巴人天、地、兽、人和谐共存的理念。
这里还陈列有我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青铜带钩,其用途类似于现在的皮带扣。带钩是2002年在万州大坪东周巴文化墓葬M136出土的。它造型别致:钩首为鸭头形,钩尾有7个矮圆锥形纽,分上下两层,下层四纽分系四根链条,每根链条中部以下又分系两根链条,右边六根链条末端又分系一桥型饰件,左边两根链条,在末端系一圆形饰件。带钩通长38.5厘米,重260克,无论是体量还是形态特征,都是目前三峡库区考古出土的唯一一件。一般巴人男性的墓葬中,常有剑、戈等兵器,而女性的墓葬里通常会有玉玦、珠等妆饰件,而该墓随葬品既有剑、钺等巴人墓葬常见的兵器组合,又有玉玦、水晶珠等装饰物件。墓主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呢?据推测:这个带钩的主人可能兼有武士与巫师的双重身份。在古代巴人社会里,国王或部落首领往往也是一名巫师,该墓的主人可能是巴人某一族群的小首领,但他骁勇彪悍,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巫术,服务于部落事务或决策。
巴楚两国比邻而居,时而联合作战,时而又相互攻伐,相对弱小的巴国无法与实力强大的楚国抗衡。在战国中后期,巴国曾因楚国的压迫而多次迁都,重庆、涪陵、丰都都曾作为它的都城,忠县一度曾被楚国占领而成为它的西部边疆。公元前316年,秦国大将司马错灭掉了川西的蜀国后,挥师剑门关,直取长江中游的巴国,几个月后,夹在秦楚之间被楚军逐到嘉陵江流域的巴国无声的灭亡了。楚国虽然占领了巴国的大量疆土,终因秦国的日益强大而被秦所灭,这就是文献所记载的“楚得枳而国亡”。
巴人具有知兵善武、崇勇善战的民族精神,因此在出土的巴国青铜器中,兵器的数量最为繁多、种类最为丰富,纹饰最为精美。我们这里还陈列有战国时期的巴式青铜剑和楚式青铜剑,在万州武陵大丘坪、瀼渡大坪等地也发现了大量楚国将士墓葬,充分说明万州为古代巴楚文化交融地。
接下来,是展览的第三部分:羊渠华彩
随着秦汉战争的结束,汉高祖刘邦统一中国。汉承秦制,依靠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方式对全国实行了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大融合。万州的行政体制、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等各方面都与中原地区逐渐趋同,万州进一步融入华夏一统格局。
首先我们了解万州的建制沿革:万州夏商属梁州地,周属巴子国,秦属巴郡朐忍县。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刘备分朐忍地置羊渠县,治于长滩镇,为万州建县之始,蜀汉建兴八年省羊渠置南浦县,治城迁至江南。西魏废帝二年,改南浦为鱼泉县,徙治江北,从此万州城治的位置被固定下来。后其名称多有更改,唐贞观八年称为万州,明洪武六年始称万县,至1998年又改称万州。
汉代由于庄园经济的兴起,铁质工具的普遍使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展柜里展出了万州众多墓群遗址中发掘出的铁质工具,有铁钁、铁铲、铁凿、铁剪等。
远古时期,三峡地区为古地中海一部分,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由于巫山山脉隆起,海底的含盐层上升,形成了众多的盐泉,制盐业因此成为古代峡江地区的一个重要经济产业。这里我们复原了当时的制盐场景:山上有一座盐井,井上架有高架,架分两层,每层对立二人,用装上辘轳的升降吊桶从井里取盐水,注入架右侧盆内,再用笕筒引流至煮盐灶旁的盐缸内,最后放入盐锅熬煮,将水份蒸发,便得到了晶莹剔透的食盐。
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多年的修养生息,汉朝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那时百姓夜不闭户,人民生活富足,其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的繁盛。
展柜中陈列了大量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有形制各异的陶铜器物、光彩夺目的金银器、品种繁殊的汉代货币、玲珑精致的妆饰物件等。这些器物无一不透露出汉代万州的富足生活和世间百态。
我们来了解这件青铜洗:铜洗是汉代盥洗用的青铜器皿,类似于现在的洗脸盆。它器型完整,体型较大,制作精美,被观众评选为我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在洗的内底,有一行铭文“元初三年朱提(shushi)造作工”,元初三年是公元116年,朱提是器物的产地,现为云南省昭通县,铭文两旁还分别铸有“鱼”和“鹭”两种动物纹饰,“鱼”是一种多子动物,繁殖能力极强,寓意子孙兴旺,同时“鱼”又与“余”谐音,寓意“富贵有余”;“鹭”为鸟类动物,生长在水域附近,以尖锐的嘴捕捉水生动物,通常两只鹭从结合到哺育幼仔都是相守一生,寓意爱情美满。
再来看展柜中陈列的俑:俑是古时用以殉葬的偶人。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将泥捏的人体、动物等一起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到了汉代,陶俑的种类、数量、材质、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些栩栩如生的陶俑造型优美,动作滑稽可爱,它们或坐或立、或拱手或执物、或乐舞或劳作。它们的脸上都透着满足祥和的微笑,无不体现出汉代百姓生活的富足安宁。
其中的这件庖厨俑塑造得非常形象,展示了一位厨师正在做鱼的场景:只见他曲膝而坐,胸前的案板上摆放着鱼、蒜头、姜、蔬菜等食材,厨师左手执鱼,头微微左顷,似乎在思考:如何将今天的鱼做成一道美味佳肴?万州因滨临长江,具有丰富的鱼类食材,热爱美食的万州先民化腐朽为神奇,能将一条条看似普通的鱼,烹制成各种口味的美食,现在还创造出闻名全国的万州烤鱼。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希望从食物中获取更好的口感,产生了对稻谷、小麦等粮食进行加工的想法,于是发明了石磨、石碾等加工粮食的工具。由于石头中含有钙、铁、锌等多种人体必须的矿物质元素,且石磨是在低速、低温的条件下加工粮食,粮食的特性没有破坏,营养成份得到了最大程度地保留。到汉代出现了成熟的圆形石磨,为什么会演变成圆形?一方面它易于操作,另一方面也寓意“石来运转”。这两件石磨造型独特,做工精细,其整体都为圆柱形,磨身中间雕刻有“龙纹”图案,首尾相连。其中这件东汉龙纹石磨扇可能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三峡地区最早的石磨,对于我们了解当时南浦地区的农作物生产、食物加工技术、饮食结构以及风土人情等具有较高价值。
这边展示的是六朝时期的青瓷器。请看这件青瓷鸡首壶,它是因为该壶嘴流部的形状像鸡的头部而得名。鸡首壶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流行,至唐代初年,鸡首壶逐渐被新出现的执壶所替代而消亡。鸡首壶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器的一个重要类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为它流行的魏晋北南朝时期正是战乱频繁、社会更迭的大动荡时期,当时的人们喜欢鸡首壶,是因为“鸡”与“吉”谐音,反映了百姓对于繁荣经济、安宁生活的渴求和向往。
接下来,是展览的第四部分南浦盛事。
唐宋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峡江地区的万州也经历了昔日的盛事荣光。那么,我们就通过这座驸马坟来了解唐代的经济文化。
驸马坟位于万州区驸马村黄家山脚下,千百年来当地百姓世代相传这里葬有公主和驸马,因此得名驸马村。同时当地还流传着“红猴引葬”的传说:相传驸马去世前梦见了归葬福地,称在江畔如见到有红猴出没的竹林,就是其归葬之地。在驸马去世两年后,家人用船载着夫妻二人的灵柩沿江而上,寻找归葬福地。当丧船行至万州红沙碛下面猴子石,突然发现两只红猴跳跃于石上。丧船上的锣鼓声惊到红猴,它们朝山上飞奔而去,送葬队伍紧紧尾随,只见红猴窜到黄家山脚下一片水竹林中无影无踪,家人断定此处即驸马夫妇的归葬福地。
1978年,四川省博物馆联合万县地区文教局对该墓进行了发掘,发现该墓为唐初秩金紫光禄大夫、巫山公、永州刺史冉仁才和其妻的合葬之墓。其妻是汉南王之女,贵为县主,从二品。老百姓分不清公主、郡主和县主,统称“公主”,驸马坟因此得名。该墓虽被盗掘,当时仍然发掘了100多件珍贵文物,大多为青瓷器,以及少量玉器和金银铜铁器等。展柜中展示的都是从驸马坟中出土的湘阴窑青瓷俑,它们形态各异,表情生动,妙不可言。
请看这件女侍从俑,只她体态丰腴,双臂弯曲,双手执杯,表情谦恭,身着低胸圆领贴身长裙,发髻高挽,露出双脚。这和封建社会妇女要笑不露齿、行不露足的要求截然不同,说明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朝代,而且女士是以丰满为美的。
再看这件青瓷胡人武士俑,只见他高鼻大眼,满脸胡须,头戴盔甲,身披战袍,左手按住长方形盾牌,右手弯曲置于胸前,神情庄重威严。古代胡人是指戈壁以北和西方的外族或外国人的泛称,这说明唐代籍由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与西域开展广泛而深入地交流,从而导致胡风文化的盛行,也反映出唐王朝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特性的前提下,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唐宋时期,万州的名山大川吸引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黄庭坚等大文豪到此游玩观赏,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现存于高笋塘广场的西山碑。此碑为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晚年大字行楷的一处珍贵碑刻真迹,碑文高1米,宽2.6米,全文21行,173个字。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黄庭坚23岁中进士,早期做过多年京官,以极具特色的诗作赢得了江西诗派开山鼻祖地位。50岁时,他因修史获罪,被贬四川,在由三峡入川时,黄庭坚见到船夫荡桨、柭棹,受浩荡川江和船工感悟,创造了“黄书”独特的艺术形态:长撇长捺一波三折,如荡桨行舟,一张一弛,起笔抖擞有力,笔势苍劲,意态纵横。因为《西山记》是建中靖国元年初春,56岁的黄庭坚被朝庭召回重新任用,乘船东归回京,途经南浦(万州),应太守高仲本的邀请,畅游西山,当时正值春光明媚,加之黄庭坚心情愉悦,面对如诗如画的西山美景,黄庭坚喜上加喜,挥笔撰写,一气呵成。《西山记》是一篇记叙游南浦西山的散文,融记事、写景、抒情于一炉,自然、精炼。其中的:“…凡夔州一道,东望巫峡、西尽存阝马阝,林泉之胜,莫与南浦争长者也!…”更是对南浦优美的自然风光竭尽赞美,被认为是万州最早的城市宣传语。清咸丰七年万县知县冯卓怀将西山碑拓片赠送给他的老师曾国藩,被曾国藩赞誉为“海内存世,黄书第一”。
紧挨着西山碑旁边的是流杯池,它宋仁宗嘉祐八年南浦太守束庄主持开凿修建的。束庄任南浦太守时,经常邀朋友来鲁池休憩,他见鲁池的西边,有一块天然的巨石,他便命人在巨石上凿开一条长约18米,宽0.3米的曲折水槽。然后引入太白岩的山泉水。每当文人雅士在此聚会宴饮时,他们都会在流动的水槽里放上斟满酒的酒杯,酒杯飘到谁的面前,谁就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作诗一首,流杯池因此得名。
这一风雅的行酒令又被称作“曲水流觞”,它源于周代。每年三月的“上巳”,女巫在河边为人们举行除灾去病的仪式。后来,古人将修禊与踏春、游春融为一道。因仪式多在河边举行,便有了临水宴饮的风俗,为增加乐趣,就让酒杯盛酒顺着曲折的溪流漂浮,漂到谁的面前,谁就拿起酒杯一饮而尽,故名“曲水流觞”。
到了现代,随着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人们填掉高笋塘,修建了万高广场,而流杯池则历经900多年的风雨,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
唐宋时期,茶的饮用也极为普遍,“茶为食物,无异米盐”,饮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爱茶、饮茶、斗茶。什么是斗茶呢?它是民间评判茶叶优劣的一种方式。宋代的饮茶与现在不大相同,人们首先将茶叶制成茶饼,待喝茶时将茶饼碾碎成末,然后将盛茶的茶盏加热,再用一点水将茶末调成膏状,最后用沸水冲泡并搅拌成茶汤。这道茶的味道如何呢?人们就通过斗茶来评判:如果盏壁干干净净,茶汤纯白,就说明这是一道非常完美的茶饮。
天生城,是万州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南宋抗元古战场遗址。它位于万州区周家坝街道流水社区,山势险峻,绝壁凌空,人称“天城倚空”。相传刘备伐吴时曾屯兵于此,故又名天子城。
南宋末年,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为抵御蒙古大军入侵,带领四川军民修建了一系列的山城防御体系。天生城作为其中的一点,与合川钓鱼城、忠县皇华城、云阳盘石城等十多个据点一起,将不可一世的蒙哥铁骑挡在城外长达36年之久,打破了蒙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南宋灭亡后,公元1275年,元朝大将杨大渊带兵入川,他的侄子杨文安率军将天生城团团围住,昼夜攻打。城中军民在守将上官夔将军的带领下拒不投降、拼死抵抗,在坚持了53天后,终因内无粮草、外无援军而被元军攻破,上官夔也在巷战中以身殉国。
现在进入展览的第五部分:川江门户
万州自古号称“川东门户”,是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也是峡江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元末明初及明末清初的两次大规模“湖广填四川”移民,大量外地移民从四面八方涌入万州,极大地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独具峡江特色的文化习俗。
万州是山城,房屋建筑依山就势,拾级而建,无不透露出颇为别致的地方特色。吊脚楼是典型的山城建筑民居,它依山势而建,呈虎坐形,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则用来饲养家畜或堆放杂物。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船上人家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渔民生活场景。除了以上两种特色民居,万州还有崖穴居、四合院、碉楼等建筑,形成了“海纳百川、歉收并蓄、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建筑风格。
万州又是一座江城,码头向来是城市最繁华的地方。眼前的场景就是当年万州南门口码头一带热闹、繁华景象的缩影,耸立在眼前的是万州古城墙的南门正熏门,城门外是两排延伸至江边的茶肆、饭馆、小商铺等。码头边,人们交易着捕捞的鲜鱼、采摘的山货,商贩在经营着万州的特色小吃“格格”、“小面”等,远处货船上风帆已卸,一群挑夫把万州的特产桐油搬运上船。
万州的民间嫁娶也很有特色。蜿蜒的山路上,送亲队伍吹吹打打,热闹非常。前导开路,旗杖、鼓乐紧随其后,最后是坐在花轿里的新娘和送亲随从。当花桥迎至男家,送亲者便向空中扬撒谷物、豆子、果子等物品。长辈则端坐在堂屋内,一时间亲朋云集、宾客满堂,到处都洋溢着吉祥喜庆。
通道右侧陈列的是明清时期的瓷器,当时中国传统的制瓷工艺发展到历史最高峰,产品主要有青花、彩瓷和颜色釉瓷三大类,青花瓷器成为当时陶瓷产品的主流。
礼乐传家展柜中陈列的是清代仿商周的青铜礼器。
这里展示的是晚清万县城微缩模型。万县旧城墙始建于明成化23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后有多次增筑或重修。直到民国初年,随着城市的开埠、人口的增加,万州城由竺溪河东部逐渐向西发展。模型反映的是晚清时期的万县城,当时的万县城背靠都历山,南临长江,西临竺溪河,面积约1.3平方公里,人口约3至4万。
最后是展览的第六部分:万商之城。
民国时期,万州发展成为下川东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代万州的崛起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万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二是1902年万县被清政府辟为对外通商口岸,继而设立海关,境内物资集散和商品交易规模急剧扩大;三是桐油贸易的繁荣;四是抗战爆发后,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西迁,带来大量资金、技术和物资,使万州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迅速崛起,从农耕社会的封闭小城发展成为下川东经济、文化、金融中心,成为“川东门户”。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作诗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自古以来,进出四川只有水、陆两种通道。而万州地处川江咽喉,上连巴渝、下通荆楚 ,是水路出入川的必经之地。
清朝末年随着清庭的日渐衰败,帝国主义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1898年英国商人立德乐驾驶着他专门为航行川江打造的“利川”号大马力的小火轮,由宜昌到达重庆,成为第一艘成功航行川江的轮船。英国为了控制中国的西南市场,迫使清政府开放了川江航道。1902年中英签订《续议通商行船条约》,万县成为四川省继重庆之后第二个对外通商口岸。1917年北洋政府设立重庆海关万县分关,1925年万州正式开埠。
英帝国主义取得了川江航行特权,并在川江上横行霸道。1926年6月到8月短短的3个月时间,英轮在长江流域万县段频频制造血案,在云阳浪沉了杨森载运军饷的木船,淹死多人并损失了大量的枪支弹药。英军的暴行激起了万州人民和爱国官兵的愤怒,也让杨森感到奇耻大辱。他采纳了中共派驻到杨森部队工作的朱德、陈毅的意见,扣押了英国轮船“万通”“万县”号,并向英国提出“惩祸首,赔损失”的要求。蛮横的英帝国主义不仅没有满足于中方的要求,反而在9月5日下午四点,调集军舰对着万县城进行了长达了两个多小时的疯狂轰击,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九五惨案”。
万县城内一片惨状,鸡公岭、石佛寺等地无辜惨死、受伤的居民遍地,惨案真实地揭露了英帝国主义的罪行,也反映出英勇的万州人民抗击帝国主义的勇气和决心。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上海、南京等地相继沦陷,国民政府移都重庆,大批西迁物资、设备、人员、资金等涌入万县,作为战略大后方最前沿的万县广大军民在救亡后援、捐款捐物、军备后勤以及壮丁应征、浴血疆场作出了卓绝贡献。
还有牺牲在这里的苏联空军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烈士。1939年,库里申科受苏联政府派遣,率领轰炸机大队援华抗日。10月14日他率队在武汉上空空袭了日军的军事设施,完成任务返航时,他驾驶的领航机遭遇敌机群的疯狂拦截,飞机的左发动机不幸中弹,库里申科凭着高超的飞行技术,驾驶受伤飞机冲出重围,沿长江返航。当飞机飞临万县上空时,失去平衡,为保住飞机及万县居民的安全,他把飞机迫降在万县城郊,长江红沙碛平缓的江面上。机上的领航员和射击员跳江成功生还,但经过几小时激烈战斗的库里申科因体力消耗太大,被无情的江水吞噬。为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他献出了年仅36岁的宝贵生命。
20世纪初,随着海关的设立和万州开埠,万州迅速成为川东、鄂西、陕南、黔东、湘西等30多个邻县的重要物资集散地。一时间外强涌入、商贸日兴、人口激增。万州也“效仿欧美各国,移风易俗”,开始了现代化城市的规划建设,主要目标是拆城垣、修马路、建大桥、辟公园、造钟楼,城区由苎溪河东岸向西迅速发展。
1929年万州修建了第一个西式医院——红十字会医院,1930年6月,万州继北京、上海、天津之后,成为全国第四个开通自动电话的城市。1931年10月,聚鱼沱水上飞机场启用,开通了万州至成都、重庆、宜昌、武汉四条航线。
为了给停靠万州的外国轮船起到航标和灯塔作用,并统一计算各国商船船舶吨税时间,万州于1930年开始修建西山钟楼,1931年8月建成。钟楼由建筑师董炳衡设计,武汉营造厂修建。它高约50米,总建筑面积约1185平方米。钟楼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的风格,楼身一至七层为正方体青砖墙体,第六层嵌圆形钟表盘,八层以上为楼顶,楼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双层盔顶样式,上部吊大铜钟一口,下部安置了钟表的机芯。西山钟楼建成后,不仅是万州城市的标志,还成为与上海海关钟楼、武汉江汉关钟楼齐名的长江沿岸三大钟楼之一。
万州也从一个封建社会的农耕小城一跃成为四川省的重要城市。这里还展示了民国时期万州的经济金融中心——二马路。二马路位于位于苎溪河西岸,东起万安桥头,西至凉水井,全长近千米。当时聚兴诚银行、中国银行、美丰银行、市民银行、万有钱庄等汇集于此;百货公司、绸布庄、食品店、像馆、电影院、新式饭店、旅馆等遍布其中,亨得利钟表行更是闻名川东。
万州城市的繁荣,和当时兴旺的桐油贸易密不可分,当时万州是全国最大的桐油贸易市场,桐油贸易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致有“清明油,满地流”的民谚,万州成为名副其实的“桐油之都”。1939年中国植物油料厂在万州建厂,这块是当时的奠基碑。抗战时期,桐油作为重要战略物资,为国家换取大量外汇,购买军需、振兴经济,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的幻影成像展示的是民国时期万州市井生活的热闹场景。
观众朋友们,万州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契机,万州的明天会更加美好!